梦想是石与石擦出的星星之火,是火与火点燃的希望之灯,是灯与灯照亮的前行之路。追梦的路上没人不受苦,只是有人不喊累。辽宁中聚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北方耐盐碱水稻袁隆平院士工作试验站创始人张潜,就是这样一位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同时又兼具勤奋和务实品质的“盐碱水稻追梦人”。
7月8日下午,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文强会同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李振宇所长带领市农业农村局和省盐碱地所专家对辽宁中聚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方耐盐碱水稻“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大洼区新兴镇腰岗子村)进行了现场调研。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它们也是我国未来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如果我们抓紧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及核心技术研究,并将其中1亿亩改造成水稻田,按每亩300公斤估算,则有望每年增加能养活8000多万人口的粮食产量。这也是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创新工程。”16日,还在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忙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过连线,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5月30日,设在辽宁盘锦市新兴镇的袁隆平院士实验站和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基地迎来了水稻播种插秧的季节。实验基地位于辽河入海口与渤海湾交汇处,海水潮汐和辽河淡水稀释混合比例适中,是耐盐碱水稻筛选、培育的更佳地理位置,基地占地130亩,本次插种耐盐碱水稻品种209个,优质稻品种100个,本域优质稻品种12个。其中袁隆平院士亲选品种“叁优一号”种植面积达30亩。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设在北方水稻主产区辽宁盘锦的辽宁中聚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及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创建的 “耐盐碱水稻实验示范基地。”不仅把袁老亲自命名的“北方耐盐碱水稻袁隆平院士工作试验站”引入东北落户盘锦,还纳入到耐盐碱水稻创新中心的蓝图。